星期六下午(9/4)去看了國片『父後七日』,

知道是改編同名散文作品且導演劉梓潔就是作者,

再加上在台北、香港、日本、韓國等地都獲得好評,

所以又找到了進電影院的理由,老實說電影其實並不難看,

只是看完和自己當初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,明明很多黑色幽默的笑點,

還是一直覺得少了什麼似的。

到底少了什麼呢? - 我想是讓我能夠感動的點太少了吧!!

有二幕是描述太保演的爸爸與女兒阿梅相處的往事,

可以感覺的到阿梅鼠爸爸較有互動,

也可以感覺導演說故事比較細膩的地方,

第一幕是阿梅來到父親及哥哥上班的地方,

原來是夜市,是個充滿台灣飲食文化之地,

也是個充滿台灣熱情的地方,

就在一陣寒暄之後,阿梅說要與爸爸和唱(父親是賣唱片),

忽然看到自己的女兒穿著高根鞋非常不方便,

馬上脫下自己的藍白脫。

第二幕是爸爸騎著機車帶著剛考完大學聯考的女兒,

女兒說今天就是自己18歲的生日,

爸爸接下來的舉動真的令我出忽意料,

他把車停下來,從車箱拿出一個粽子,






原來父親並沒有忘記,

且還偷偷教女兒騎機車,


和大部份的笑點比起來,我個人還是最喜歡這二幕。

說到互動,哥哥和父親在電影中就顯得太少了,

以至於在最後表弟向哥哥問了一句:『你對爸爸的死有什麼想法?』

哥哥只回笞了:『我不知道~~我不知道啦~~~』然後 偷哭~~嗚嗚

我感受不到那份情感在哪?

以上是我看完電影時的想法。




以下我想說說關於


閱讀這部散文作品的感想

電影有句話: 

總有人告訴我們,這時要哭,這時不耍哭,

我和哥哥常分不清楚何時該哭,何時不該哭。

一直納悶為何作者要把失去親人的心情,

用如此諷刺及玩笑式的呈現,

終於在書中找到了答案,

原來死亡已經夠辛苦了,

我們要笑著送別死者。

也因此電影跟散文呈現出二種不同的情緒,

散文中有更多阿梅內心想對父親說的話,

我一直記得這句:

阿爸,如果這時你在這,一定會說~

文字的書寫果然比較合我胃口,

但這並不表示電影不好看,

反爾因為看完散文才發現導演們用心

把文字裡的幽默擴大了。其目的是告訴我們

別把死亡看得如此嚴肅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夫雜貨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